拉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拉看书 > 东汉之布衣天子 > 第七回 诸侯保禄献符命 王莽自负强改制

第七回 诸侯保禄献符命 王莽自负强改制

可是不久,王莽对于大汉宗室贵族、豪族百姓、大臣官吏士大夫,疏远甚至反叛大新王朝的种种担忧,就被新朝廷官吏士大夫的狂热效忠、盲目的崇拜,彻底冲淡了。

王莽禅让篡位的闹剧,并没有引来,效忠汉朝廷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的强烈抗议和抗争。王莽新王朝的统治,也日益巩固和稳定,大有固若金汤的意味。

见臣民顺服,国家安定,王莽的忧虑稍稍减轻,认为前朝势力,已经不足为惧,又重新恢复了乐观满足、雄心勃勃的情绪。

已经失势的前朝皇族、刘氏宗族子弟士、大夫们,逐渐开始明白,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知道大汉王朝,大势已去,已经彻底灭亡,无力挽救,复辟无望。

如今,是新的主人新帝王莽,当家作主,必须顺应形势,向新的主子效忠才行,只有如此,才有希望保住富贵荣华。

于是,汉朝廷宗室贵族的子弟们,为了保住他们自己,既有的爵位封土,官位俸禄,来之不易的荣华富贵,纷纷摇身一变,开始抛弃旧日的汉王朝主人,向新王朝主人王莽宣誓效忠。

广阳王刘嘉、鲁王刘闵、中山王刘成都等汉朝廷诸侯王,最擅长见风使舵,最先觉醒,纷纷顺应形势,率先向新皇帝王莽,摇尾乞怜,发誓忠于大新皇帝,以获取高官厚禄、荣华富贵

王莽正担心汉朝廷宗室贵族的抗拒,见广阳王刘嘉、鲁王刘闵、中山王刘成都等汉朝廷著名的诸侯王,身先士卒向自己这个新王朝君王表示效忠,王莽大喜。

王莽急忙下旨,用超常的恩赐,去奖励效忠的汉王朝诸侯,激励更多的效忠者。

于是,以广阳王刘嘉、鲁王刘闵、中山王刘成都为首的汉朝廷诸侯王,都因为最先向王莽宣誓效忠,并呈献符命、神秘预言书,或者祥瑞文书等,为王莽歌功颂德,先先后后,被王莽封为了列侯,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眼见广阳王刘嘉、鲁王刘闵、中山王刘成都等前朝诸侯王,没有受到新帝罢黜,反而在新的大新王朝中,保住了他们原有的爵位和封土,汉朝廷刘氏宗族的其他人,忐忑不安的心情稍稍安定,也群起效仿,纷纷向王莽宣誓,表示效忠。

见汉朝廷诸侯,纷纷归顺新王朝,向自己效忠,王莽如释重负,长松了一口气,不再担心汉王朝诸侯的背离反叛。

转眼之间,就到了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的二月。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登基之初,王莽派往全国各地,巡视安抚地方的五威将,以及所属的五威将王奇,共七十二位钦差大臣,顺利巡视天下郡国完毕,陆陆续续地回到了大新王朝的京师常安。

王莽见五威将王奇等,出使顺利,大为兴奋,下旨分别召见五威将王奇等,仔细询问五威将帅的出使经过。

听了五威将王奇等,向朝廷述职,奏报顺利出使各郡国详细经过之时,王莽欣喜万分,更加踌躇满志。

五威将王奇等,似乎经过了一番约定似的,都不约而同、异口同声地向王莽,表示祝贺说道:

“尊敬的陛下:

陛下接受汉王朝的禅让,可谓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天下官吏百姓,都衷心拥护大新王朝的新生。

汉王朝各地郡县的诸侯王,以及地方官吏百姓士大夫们,都已经心悦诚服,发誓效忠陛下,报效帝国,无人敢于抗命。

那些诸侯王,不仅自愿申请,去掉他们原有的王号,改称为公爵,而且那些自愿申请,降低爵位的诸侯们,还全都自觉自愿地缴还了当初汉王朝颁发给他们的旧印信。

甚至,还有一些诸侯,自愿申请,交还他们的爵位封土,成为新皇帝陛下治下的一介平民。

据臣等的了解,还没有哪一个汉王朝诸侯,敢于违抗,大新皇帝陛下,降低他们爵位的旨意。”

听到五威将王奇等七十二位钦差大臣的奏报,王莽太过自信,对那些根本就经不起推敲的谎言,却信以为真。

王莽大笑着,称赞鼓励褒奖五威将王奇等七十二位钦差大臣道:

“诸位爱卿:

真是太好了!辛苦你们了!多谢诸君的努力。

宣扬圣朝美德,妥善传达皇帝的旨意,都有你们的功劳,离不开诸君的不懈努力!

朕对天发誓,一定牢记你们的功劳,不会亏待你们的,请你们放心。诸君勉乎哉!”

五威将王奇等七十二位钦差大臣,见皇帝称赞,一个个欣喜若狂,急忙回应道:

“多谢陛下的鸿恩浩荡!臣等立下的这些功劳,都不值一提,完完全全是陛下英明治理的盛德所致。

臣等以为,陛下已经授命于天,得到了天帝神灵的垂青,万千百姓的拥戴,已经威慑天下,恩德遍布天下万民,还有谁人,敢于欺骗陛下,挑战陛下权威呢?

在陛下的恩威并用之下,谁不屈服?谁敢抗拒呢?请陛下千万放心,不要有什么忧虑!”

五威将王奇等七十二位钦差大臣,齐声颂扬王莽说道。

听了五威将王奇等七十二位钦差大臣的歌功颂德,王莽更加志得意满,踌躇满志地对五威将王奇等钦差大臣说道:

“多谢诸君的努力!让我们君臣,共同努力,建立一个黄金盛世,光耀史册,青史留名。”

王莽专门举行国宴,宴请出使各地的有功之臣五威将王奇等七十二位钦差大臣,君臣尽欢而散。

自此以后,王莽对自己的强权治理,将会产生的良好效果,更加充满信心。

然而,这件事过去不久,王莽疑心病爆发,就逐渐冷静了下来,沉吟道:

“恐怕全国的情况,并不是五威将王奇等七十二位钦差大臣所说的那样乐观啊!

朕一定要未雨绸缪,防范前朝余孽反叛作乱。”

于是,正在未央宫白虎殿王路堂里处理奏章的王莽,一边批阅,一边与自己商讨国事的堂弟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大司马甄邯等三公大臣,闲聊了起来。

王莽十分冷静地对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大司马甄邯等三公大臣说道:

“诸君啊:

前些日子,听到五威将王奇等钦差大臣,巡视郡国的报告以后,朕曾经十分欣喜,信心百倍。

现在想来,朕的确有些疏忽大意,不够清醒,对前朝余孽的归附,过于乐观自信了啊!

朕很有自知之明,心里十分清楚,朕的乐观自信,的确有些盲目,只是一种自慰罢了。

朕一定要时时刻刻,保持足够的清醒,不能够盲目乐观自信,万万不能自我欺骗,受臣子愚弄,被臣子们的花言巧语,迷惑了双眼,蛊惑了心智。

朕非常清醒,深知朕的革新改制措施,必然会损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不可避免地,那些被朕的改制,侵犯了既得利益的贵族勋旧豪强大姓,那些被朕降爵、夺爵的前朝诸侯,只要是被朕的改制新政,损害了权益的既得利益者们,他们怎么能够,不对朕心存怨恨,心甘情愿地轻易屈服,不群起抗拒呢?

将心比心,以己度人。难道他们,就心甘情愿地接受,他们的利益受损吗?难道他们愿意,坐以待毙,等待朕的宰割吗?

朕已经预料到,朕的改制措施,最终必然会招惹他们的强烈不满和抗拒。

也许,那些对朕的改制不满的贵族豪强,他们还会时时刻刻都在梦想,都在谋划和寻找着,反戈一击的机会,渴望东山再起,实现复辟,誓死夺回,属于他们的权力和利益。

诸君啊,朕绝对不能够,掉以轻心,被他们表面的恭顺,所欺骗和迷惑,而应该未雨绸缪,有所准备,早作防范才是。

免得事到临头,不知所措,落入奸贼陷阱。

朕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朕的改制,是一场亘古未见、开天辟地的伟大变革,宏达伟业,必将阻力重重。

朕将逆风前行,与既得利益者和守旧势力,坚决对垒。哪怕每向前行走一步,都将面临着强大的阻力,也在所不辞!”

此刻的王莽,终于冷静了许多,恢复了一贯的谨慎。他已经意识到,实施他的改制新政,将面临重重阻力,潜伏着深重的危机,对着王邑等三公发誓道。

大司空王邑,也非常认同王莽的观点,赞赏提醒王莽说道:

“陛下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是社稷之幸!对于那些潜藏的危机,怎么能够不警觉呢?

据臣所知,如今朝廷上,是暗流涌动,并不太平。大臣贵族们,保持表面的驯服,大都是屈服于陛下的圣德。

陛下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小看了前朝余孽的势力,给他们死灰复燃,重新复辟的机会。”

可是,虽然王莽已经隐隐约约地意识到了,改制中潜藏的深重危机,却依然有些不以为意,迷信皇权的力量。

傲慢自大的心绪,重新占据了王莽的心灵。王莽豪情万丈地对大司空王邑、大司马甄邯、大司徒王寻等三公说道:

“诸位三公大人啊:

多谢大司空大人的提醒,朕已经牢记。

诸位三公大人,改制革新,是惊天动地,开天辟地的伟业,有些阻力和压力,也是情理中事。这些阻力压力,在朕的皇权面前,已经不足为惧,不值一提。

汉王朝那些诸侯的封爵和享有的特权,大都已经被朕剥夺,前朝诸侯的势力,也已经被朕剪除。

他们这群人,就像斩断了利爪的雄鹰一样,虽然面相凶恶,余威还在,但能够有什么作为,朕还担心忧虑什么呢?”

大司空王邑,非常清楚王莽的个性,不想扫王莽的兴,急忙赞扬王莽说道:

“陛下英明!

只要我们君臣,防微杜渐,密切注视,前朝诸侯贵族的动向,一定能够防止他们,生事作乱。陛下放心吧!”

听了大司空王邑安慰的话语,王莽心里,轻松舒坦了许多,对大司空王邑等三公说道:

“多谢大司空和诸位三公大人的襄助。

不瞒诸位大人,朕朝思暮想的,就是尽快通过改制,建立一个像周王朝那样的黄金帝国,做一个名垂千古的尧舜之君。

诸位三公大人,让我们君臣,一道努力,青史留名!”

与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大司马甄邯等三公,聊得尽兴,王莽心情舒畅,急忙拿起奏章,兴致勃勃地批阅了起来。

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大司马甄邯等三公知趣,见王莽忙于批阅奏章,都悄无声息地退了下去。

国师公刘歆(刘秀),太中大夫严尤,甄邯,甄丰,王舜,王邑,王寻等大臣,一直与王莽志同道合,很是契合。

刘歆十分欣赏并支持,王莽实施改制新政,认为唯有如此,才能革除旧王朝的沉疴宿疾,重新恢复王朝的活力。

王莽被文武大臣推上安汉公、摄皇帝高位,甚至篡位夺权,登上大新皇帝之位,刘歆、严尤等文武大臣,也出谋划策,出了大力。

然而,刘歆乃汉王朝远属宗室,一直以效忠汉王朝自诩。王莽最终接受孺子刘婴禅让,篡夺汉王朝皇位,取代刘氏,登上新王朝皇位,刘歆却并不认同。

自此以后,刘歆与王莽,有了些隔阂,仿佛被新皇帝王莽,彻底遗忘了一般,只是被任命为有职无权的国师。

王莽非常清楚,心腹刘歆的心思。

所以,王莽刚刚禅让登基那段时间,一直故意冷落疏远刘歆,对刘歆言不听、计不从。

王莽登上皇位之后,与王莽有儿女姻亲关系,为王莽篡位,立下汗马功劳,具有拥戴大功的刘歆,却并没有受到王莽厚重的赏赐,只是仅仅任命刘歆,担任有名无实的国师,与上公等核心权力层彻底无缘,将刘歆放到了一边。

并且,还因为刘歆,是汉王朝宗室的缘故,受到了王莽的贬斥和冷遇,刘歆心里,非常失意。

但刘歆毕竟是久经宦场,经历几个皇帝的老江湖,善于见风使舵,官场适应能力很强。

过了一段时间,刘歆终于从最初的失意中,慢慢恢复了过来,终于认清了形势,逐渐承认了王莽禅让继位的合法,决心改变自己的初衷,重新获得王莽的信任。

刘歆于是适时上书,向王莽提出建议,表达效忠之意,希望引起王莽的重新重视和宠信。

刘歆懂得王莽尚古的心思,在奏章里,刘歆一方面向王莽效忠,一方面有理有据地向王莽提出建议,希望新王朝能够及时建立一种,物质调节制度,以保证无论是丰年还是灾年,百姓都能够生活稳定,稳定社稷,真正实现天下太平道:

“陛下:

臣研读古代圣贤典籍,知道周王朝之时,就有泉府之官,用于调节物质有无,保证物质的正常供应。在稳定周王朝的国家经济中,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物贱之时,周王就下令泉府官员,收购民间卖不出去的产品,加以贮存;

物贵之时,周王就下令泉府官员,供应民间缺乏的货物,以平抑物价,安抚百姓。

这也就是《易经》上所说的:‘治理财富,端正言行,禁止百姓为非作歹。’

希望圣朝能够效仿。”

果然,刘歆的建议,引起了王莽的注意和重视,王莽这才想起了刘歆这个亲密战友。

王莽阅读刘歆的奏章,对刘歆的建议深以为是,大加赞赏,拍案叫绝,立即派王邑,叫来刘歆协商道:

“国师大人的建议,深谋远虑,很合朕的心意。这些设计,看起来是如此的美好!多谢国师大人的建议。

大司空大人啊,请国师大人,立即前来王路堂,与朕一道,磋商实施细则。”

大司空王邑,接到王莽旨意,立即匆匆而去传旨。

其实,王莽虽然冷落刘歆,但一直把刘歆,当作自己的亲密战友,一向也十分欣赏和看重,刘歆的才干和学问。

刘歆接旨以后,立即到王路堂,觐见王莽。君臣交流之后,芥蒂尽散,君臣和好如初。

王莽于是雷厉风行地行动起来,很快下令,设置了物资调节官五均、泉府等机构,负责发放贷款,收储粮食货物,赈济平民。

为了保证,物资调节政策的顺利实施,王莽还特别下诏,强调五均、泉府等机构的重要性说道:

“布告天下:

朕研读圣贤典籍,知道《周礼》之上,就有由官府办理赊贷的记载;在《乐语》之上,也有五均的设立;诸多史书典籍上,也有关于‘诸’的记载。他们各司其职,各有管辖,调节物资,赈济贫民,利国利民。

朕深以为然,决心效法先贤圣哲。

为了更有利于开展收储、赊贷等经济活动,朕决定,设立五均、泉府等调节机构。

各级官府百姓,一定要深刻明白,朕爱护民生、保障国家稳定的深意。

朝廷设立五均、泉府这些管理机构的目的,在于使民众,均平富裕,帮助平民生产,遏止对抗,富豪大族的侵吞兼并,以达到天下一统,百姓安居乐业的小康之境。

希望官吏百姓,深刻理解朕的善心好意,协助五均、泉府等利国利民政策的顺利实施。”

见自己的建议得到皇帝欣赏,国师刘歆,非常得意,与王莽的关系和好如初,更加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