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拉看书 > 大明枭相 > 第33章 初作八股文

第33章 初作八股文

在古代,无论私塾、学院还是国子监,班级都是纵向混合班。不像现代的横向混合班,是借鉴西方的。

纵向混合班,就是不同年龄的学生在一起学,蒙馆学馆从三岁到十五岁都在一个班上,县学府学从十五岁到五十岁都在一个班上。

上课的时候,一个人一张桌子。当然桌子也各各不同,因为是从各家自己搬来的。

于可远赶了个大早,在县城买了个简易的木桌,同俞占鳌搬进私塾,这会学生还没到齐,教书先生是不会进来的。于可远寻了个靠后挨窗的位置摆好桌子,盘坐在那里,翻开从林清修那里借来的书诵读。俞占鳌不是学生,只能在门外的小木墩上旁听。

不止于可远在读,每个学生都在出声读,但又不影响别人。

这种小声读的情况,有个形容词,叫“书声琅琅”。现代很多人都写错,写成朗诵的“朗”。什么叫“书声郎朗”呢?就是学生们在大声读书。但玉旁的“琅”,是美玉的意思。两块美玉相碰,还大声,那不碎了。

“书声琅琅”,是形容读书的声音像两块美玉轻碰,发出的美妙声音,声音不大,而且各各不同,但汇聚在一起又很好听。

就比如,于可远身旁的那个六岁幼童在读《三字经》,前边八岁的孩子在读《论语》,远处还有个同龄的少年读《中庸》。

于可远这会正在读《孟子》。

然后,李衮贼眉鼠眼地从门口走了进来,好一阵打量,从窗口的位置寻到了于可远。像是怕被别人看到一样,特意从墙角猫着腰走了过来。

“于兄弟。”

李衮蹲在桌子前,小声喊道。

于可远抬起头,见是李衮,不由有些惊讶,这人消瘦了不少,眼圈还是黑的,显然很久没睡过好觉了。而且,看他这幅谨慎小心的模样,和之前的趾高气扬,简直大相径庭呢。

“李公子,有事吗?”

于可远将书合上,淡淡地问道。

“也,也没什么事……”李衮不好意思地抓着脸,贴近于可远耳朵道:“之前在私塾多有得罪,望你见谅。我父亲还在济南府,特意来信给我,让我不准与你为难,再给你道个歉。我虽然不知道父亲那边发生了什么,但你一定是帮过他大忙的。”

于可远笑道,“我早就不记得之前的事情了,李公子,您不用这样客套,我们同在私塾读书,互相体谅也是应该的。”

李衮点点头,长吁一口气道:“还得是你,我就没这样的心胸。”然后指着于可远的木桌,闻了闻道:“这是松木做的桌子,木质偏软,硬度还差,容易渗松油,还好开裂。于兄弟,我堂兄前几日送来一块上好桦木制成的桌子,我已经有桌子了,用不上,你拿去用吧!”

说完,好期待地望着于可远。

于可远没有任何犹豫,笑道:“行,多谢李公子了。”

李衮这是担心于可远事后找茬,很明显,李孝先那边给了他极大的压力,不然他不会有这样的变化。收下礼物,也算了结一桩恩怨,没什么不好的。

往深处说,自己帮李孝先出谋划策,他儿子送一个桦木桌子,也只是天大恩情的捎带利息,远抵不上他那番进言的价值。所以,也就受之无愧了。

于可远接着问道,“我之前也在济南府,李大人生病,听说你们一家老小都去都指挥衙门住了,现在你回来,可是李大人病体大愈了?”

李衮拧着眉,语气沉重,“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先是到都指挥衙门住了几日,后来又搬到按察使衙门住了半个月,就在三日前,案子突然不审了,左大人派人将我们都送了回来,但独留下父亲,还暂免掉父亲的知县职务,我们担心父亲有事,不肯走,左大人偏说这是临时的职务调整,要我们安心回家。”

说到这,李衮左顾右盼,见没人往这边望,才小声道:“但最近我家附近来了好些穿着便衣的官兵,密切注视着我们的行踪。就是私塾外面,现在都有人的。我父亲来信,要我有什么难处,拿不定主意时就来问你,我实在担心,只好找你了……”

能将李孝先的家眷放回来,这说明,案情进入了长期的僵持。一定是李孝先的拖延法出了效果,谭云鹤被左宝才和赵云安等人压制,案情不能顺利进行。

这种时候,继续扣押家眷,只会让李孝先和左宝才之间的嫌隙增大,会起反效果。

外松内紧,给李孝先一些甜头,才能继续为他所用。

于可远一下就猜出了左宝才的心思,便对李衮道:“你们稳住,李大人才能稳住。这段时间,你们没事就不要出门了,一定不要做出让人生疑的举动,也别想着躲避那些人的跟踪,就让他们将消息带回济南府,这样,你们安全,你父亲也安全。”

“父亲到底怎么了?”

于可远摇摇头,并不回答。

这时,教室里的人都到齐了,徐元握着戒尺,缓缓从门外走了进来。

“先回去吧。”

于可远望向李衮的位置,示意他离开。

李衮见问不出什么,只好回到座位上。

这时,教室已经没人读书,所有人从座位站起来,朝着徐元恭敬拱手道:“先生好。”

徐元点头,扫视了一圈,在于可远身上定格了一秒,然后回:“请坐。”

于可远坐回去,这时,就得保持坐姿端正,上身不能摇晃,否则就要挨打。

徐元将戒尺放在书案上,拿起案角的四本书,依此展示给众人看,“你们有些人,刚读了《三字经》,有些人已经涉猎《论语》,无论读哪一本,最终为的都是科考。现在已经十月中旬,再有四个月就要举行县试,很多人都报名了。所以,今天我们不讲书,就讲讲科考,讲童生三试中必考的八股文。”

众人听到要讲八股文,纷纷聚精会神地望向徐元。

徐元指着第一排第一张桌子的李衮,“你讲讲,什么是八股文。”

李衮起身,恭敬回道:“八股文,通称制义,亦称经义、时文、八比文。国朝以题目取之于四书,又称四书文。因该文中有四联,两两相对,好比人有两股,所以叫八股。八股从宋朝开始,是科举专用的标准化考试文体。古人称其为‘古今至文’。北宋熙宁四年,王安石革变科举,以其所创‘经义取士’,沿用此制至今。”

“不错,坐下吧。”徐元点点头,接着望向另一个学生,道,“你来,讲讲八股文有哪些特点。”

那学生显然也是用心研究过八股文的,信心十足地回道:“八股文的最大特点,便是其体制,需‘代圣贤立言’,全文一定要效仿某位圣贤的口气来说,并符合朝廷的意旨,并以朱子所注《四书》为准绳。”

徐元端着脸:“就没了?”

那人想了想,又补充一句:“八股文的题目大多出自《四书》,以四书中的某字某句为题,但从其余十三经中出题的也有,为万全准备,十三经最好全背。十字之内称小题,十字之外称大题。”

“还有吗?这些都是死记硬背的东西,若连这些都不知道,枉为读书人。”

徐元脸色明显有些难看了。

那学生半晌答不上来,脸都僵住了。

徐元哼了一声,“坐下,罚抄李贽的《童心说》十遍。”

接着,徐元环视在场所有学生。年龄稍小,不曾了解科考规矩的,纷纷低下了头。年龄稍大,决定在明年参加科考的,虽然很想回答,奈何不比刚刚那学生知道的更多,也是闷在那里,不敢与徐元对视。

徐元最后望向了于可远,因只有他敢和自己对视,便道:“于可远,你今天刚回私塾,这些天,可有耽误功课?”

于可远起身,朝着徐元行了一礼,然后道:“回老师,学生虽不在私塾,只要有功夫,便苦读四书,始终将老师教诲铭记在心。”

“那你来讲讲,八股文还有哪些特点,讲过的就不必重复了。”

“要说对科考有用的,学生知道一条,许是主考官担心重复以前考过的句子,又许是为了增加难度,如今的题多是拼凑而成,譬如取《大学》中的‘日日新’,再取《孟子》中的‘君命召’,便以这六字为题。”

“很好,你是用心的,坐下,回去也抄写李贽的《童心说》十遍。”徐元笑了。

于可远却笑不出来。

答对了也要罚?

但当堂顶撞先生,这可是大过,于可远只能坐下。

徐元道,“要你抄写十遍,是希望你能牢记这些规矩,还有你们,凡是明年要参加县试的,都把《童心说》抄写十遍。”

众人齐声应是。

徐元继续道:“八股文分两类,一是一句题或连章题,谓之大题,用于乡、会试。二是一字题至各类截搭题约四十余种,谓之小题,用于日常考、县考等。今日,我们就来一次日常考,无论明年参不参加科考,你们都试着参与。八股文的工令程式是固定的,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比、中比、后比、束比和收结,每个都有特殊的要求。接下来,我给你们详细讲讲,……”

直讲了一个时辰,讲得口干舌燥,徐元才停下来。

于可远也听得昏昏欲睡,因为这些东西,在上大学的时候就整日研究,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了。

“我出一题,为:行、藏二字,尔等做题,试后按卷排比,公示众人。”

说完这话,徐元便在讲台坐下,一个人在那安静地翻书看。

学生们窃窃私语,都是一个头两个大。

什么是行?什么是藏?就两个字,怎么做一篇八股文呢?

其实,八股文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因难见巧,怪题难,更可以看出考生的巧思。例如考官出了个○作为题目,这只是书中的一个圈点,有的考生“破题”说“圣贤立言之先,得天象也”。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人道本乎天道。把没有意义的一个圈说得有意义了,非常巧妙。这也是八股文的特征:没话找话。

行、藏二字显然也是怪题的一种了。不给出处,全凭自己发挥。

“行,藏……”

于可远默念了两声,然后笑笑,“原来是这篇。”

接着,握住笔杆,开始书写。

身旁的几个学生见他开始动笔,纷纷望了过来,但桌面两侧有隆起,且间隔甚远,根本看不见。

“他怎么就开写了?”

“乱写呗,你听说过这人吧?来私塾加起来不超过十天,《三字经》都未必背的全!”

“但他答上了老师的问题!”

“咳,每年多少人能将《童心说》倒背如流,但进了考场又怎样?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的,还不是大有人在!”

“等着看笑话吧,我猜啊,这次日常考,还得是李衮拔得头筹,毕竟是知县之子!”

“已经是前知县了……”

“别说这些没用的,老师讲的这两个字,你们想到是出自哪本书了吗?”

“……”

徐元看了会书,听到学生们仍在窃窃私语,显然还没找到这两个字的出处,不免感慨现在的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了,便抬起头望向众人。

真正动笔的,不过十之一二。

当他看到于可远正伏案狂书,不由有些吃惊,想到这些天县内传开的各种消息,以及他身上的一些事迹,便有些好奇于可远在作怎样的八股文。

于是,他从教案走了下来,握着戒尺,沿途走过来时,不断敲打着那些仍在探讨的学生的桌面,“肃静!”

走到于可远身旁时,见他文意正浓,也不管谁在观看,没有半点分神,奋力疾笔而已。

徐元望向于可远的破题两句,不由一怔,竟然直接念诵出声:“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好破题,好破题啊!”

“老师!”

于可远连忙起身,朝着徐元行了一礼。

“快坐,你继续写,不用管我。”徐元有些懊恼自己的出声打断了于可远的思路,连忙安抚他坐下,然后转了一圈,回来时,见于可远又提笔在写,这回便不出声了,立在他身后看着。

只是那不时变化的眼神,以及略微颤抖的双手,似乎说明,徐元并非表面那样平静。

徐元暗自沉吟:“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这几句承题也极不错,进一步阐明了题意。真没想到,于可远竟有这样的才华!破题和承题,堪称八股文的典范了。”

二十两银子少是少了点,但放到现代也是八千到一万块。

而目前大虞朝一名普通士兵每月最多也就一两银子,一名百夫长每个月三两银子。

也许他会收吧。

另外,秦虎还准备给李孝坤画一张大饼,毕竟秦虎以前可有的是钱。

现在就看他和秦安能不能熬得过今夜了。

“小侯爷我可能不行了,我好饿,手脚都冻的僵住了。”秦安迷迷糊糊的说道。

“小安子,小安子,坚持住,坚持住,你不能呆着,起来跑,只有这样才能活。”

其实秦虎自己也够呛了,虽然他前生是特种战士,可这副身体不是他以前那副,他目前有的只是坚韧不拔的精神。

“慢着!”

秦虎目光犹如寒星,突然低声喊出来,刚刚距离营寨十几米处出现的一道反光,以及悉悉索索的声音,引起了他的警觉。

凭着一名特种侦察兵的职业嗅觉,他觉得那是敌人。

可是要不要通知李孝坤呢?

秦虎有些犹豫,万一他要是看错了怎么办?要知道,他现在的身体状况,跟以前可是云泥之别。

万一误报引起了夜惊或者营啸,给人抓住把柄,那就会被名正言顺的杀掉。

“小安子,把弓箭递给我。”

秦虎匍匐在车辕下面,低声的说道。

可是秦安下面的一句话,吓的他差点跳起来。

“弓箭,弓箭是何物?”

什么,这个时代居然没有弓箭?

秦虎左右环顾,发现车轮下面放着一根顶端削尖了的木棍,两米长,手柄处很粗,越往上越细。

越看越像是一种武器。

木枪,这可是炮灰兵的标志性建筑啊。

“靠近点,再靠近点……”几个呼吸之后,秦虎已经确定了自己没有看错。

对方可能是敌人的侦察兵,放在这年代叫做斥候,他们正试图进入营寨,进行侦查。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顺便投个毒,放个火,或者执行个斩首行动啥的。

“一二三……”

他和秦安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直到此时,他突然跳起来,把木枪当做标枪投掷了出去。

“噗!”

斥候是不可能穿铠甲的,因为行动不便,所以这一枪,直接洞穿了他的胸膛。

跟着秦虎提起属于秦安的木枪,跳出车辕,拼命的向反方向追去。

为了情报的可靠性,斥候之间要求相互监视,不允许单独行动,所以最少是两名。

没有几下,秦虎又把一道黑色的影子扑倒在地上。

而后拿着木枪勒到他的脖子上,嘎巴一声脆响,那人的脑袋低垂了下来。

“呼呼,呼呼!”秦虎大汗淋漓,差点虚脱,躺在地上大口喘气,这副身体实在是太虚弱了。

就说刚刚扭断敌人的脖子,放在以前只用双手就行,可刚才他还要借助木枪的力量。

“秦安,过来,帮我搜身。”

秦虎熟悉战场规则,他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把这两个家伙身上所有的战利品收起来。

“两把匕首,两把横刀,水准仪,七八两碎银子,两个粮食袋,斥候五方旗,水壶,两套棉衣,两个锅盔,腌肉……”

“秦安,兄弟,快,快,快吃东西,你有救了……”

秦虎颤抖着从粮食袋里抓了一把炒豆子塞进秦安的嘴里,而后给他灌水,又把缴获的棉衣给他穿上。

天还没亮,秦虎赶在换班的哨兵没来之前,砍下了斥候的脑袋,拎着走进了什长的营寨,把昨天的事情禀报了一遍。

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别人冒功,他知道自己现在身处何种环境。

“一颗人头三十两银子,你小子发财了。”

什长名叫高达,是个身高马大,体型健壮,长着络腮胡子的壮汉。

刚开始的时候,他根本不信,直到他看到了秦虎缴获的战利品,以及两具尸体。

此刻他的眼神里面充满了羡慕嫉妒恨的神色。

“不是我发财,是大家发财,这是咱们十个人一起的功劳。”

第33章 初作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