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拉看书 > 公爷,打不得,那是隔壁国君啊! > 第137章 钱尚书叩首乃父

第137章 钱尚书叩首乃父

那老者却是摇头笑道:“古先生可不是如此为钱财所动之人。公子若是真这般想着恐怕是要失望而归咯。”

说罢,便也不再多劝,头也不回地走了。

徐鹏举也不在意,那老者所言似乎不无道理。

徐鹏举乃五阶武者,以他敏锐的感知,自是知道屋内有人的,可那古彦却不曾应答于他,兴许果真如那老者所言,是几人身份与穿着的问题,让对方不愿相见。

这一头徐鹏举吃了闭门羹,而另外一头皇极门前,今天的御门听政却是格外地久。

那些武勋倒是还好,皮糙肉粗,无甚大碍。

只是那些文臣身子文弱,跪立良久,险些晕厥在地。

“朕留众爱卿许久,是因为朕得到徐卿消息。他在闽地得到一种作物,可作为主粮,亩产数千斤,且不怕蝗虫!”

梁皇此话一出,顿时朝堂上炸开了锅,原先歪歪扭扭就要坚持不住的文臣们也一个个挺直了身板。

事关粮食,文臣武勋都意识到此次朝会的重要性。

然而谁也不想当这个马前卒,率先表态。

殿前反而陷入一种诡异的安静之中。

就在此时,一道尖锐的声音打破了寂静。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定然是陛下这些年来勤于政事,将大梁治理得井井有条。关内百姓安居乐业,关外蛮夷不敢侵扰。使得上苍动容,这才天降祥瑞,收获如此宝粮!”

那发言的不是别人,正是梁皇亲信魏太监。

他这一番话,引得梁皇龙心大悦。

哪个帝皇不想被称作为贤明的君主,不想被夸赞呢?

而这一番话,也成功带动了其他臣子。

重臣先是随大流夸赞了一番梁皇的丰功伟绩,随后才进入真正的议题。

那首辅率先出列,作为文臣之首,命那徐鹏举去收粮也有他的一份力在里面,此时却是容不得徐鹏举有如此功劳。

“陛下,臣以为徐鹏举此言有夸大的嫌疑!”

梁皇闻言,有些不高兴,这话岂不是说自己的功绩存在水分。

“张卿所言,可有证据?”

张首辅闻言,也是知道陛下内心不满了,然而此时他却不顾上其他。

要知道,那红薯之事他也是知道的。

毕竟当初张家亦有士子在闽地当官,所以张家亦是收购了些红薯在江南暗中种植培育。

“陛下,便是我大梁最为肥沃的土地,产谷也不过五担有余,合不超过七百斤。这红薯凭何能够有稻谷五倍之产量!这实在是太过夸大其词了。怕是那徐鹏举为了躲避收粮之责,刻意捏造出来的!”

众臣闻言,也是议论纷纷。

“张首辅说的不无道理啊!什么粮食能够有稻谷五倍的产量?”

“那徐鹏举虽是发明了无烟煤,但这粮食产物可与煤炭之间相隔甚远,且那徐鹏举此前从未出过京师,凭什么一去闽地便能发现如此作物?”

群臣这番议论之下,饶是梁皇已经亲眼看过徐鹏举的手信,也亲耳听闻厂卫的传信,也是略有迟疑。

在徐鹏举的手信之中,他言说了陈振龙带回红薯的经过,随后又对自己寻到陈振龙父子并且了解到红薯的过程进行了一定的修饰。

否则实在无法解释自己为何知道红薯此物,又能够找到陈氏父子。

而厂卫也在侧面印证了闽地长乐县已种植红薯多年,但其产量却不得而知。

实际上,张首辅此言却也并非完全是为了攻讦徐鹏举。

他命人带回江南栽种的红薯产量仅能够达到两千余斤每亩,完全不似徐鹏举所上报的三千五百亩之多。

但他却不知道,闽地的环境与土壤更适合种植红薯,产量自然水涨船高。

再加上这些年陈氏父子改良了红薯种植技术,并且选育优种,所以亩产达到三千多斤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此时,英国公见满朝文臣抓住徐鹏举谎报产量这一由头,便不断攻讦,心中也是气急。

他不由开口辩解。

身位五品武者,又习得九阳这门神功,英国公沐成只一人,声音便盖过满朝文臣。

“陛下,我那侄儿虽然生性跳脱,但在大事上却是十分沉稳持重的,他若上报有三千多斤的产量,那么实际情况只可能多不可能少!”

闻言,钱尚书却冷笑道:“英国公与魏国公交好,自然绑着他儿子说话。可这亩产三千斤,是在太假,倘若那徐鹏举真无半点虚言,我钱越定然向其七叩五首请罪。”

这时,英国公却道:“钱尚书好算计,即便是赌输了,向自己的父亲叩首,也算不上是什么丢人的事!”

“你!”钱尚书恼怒,却无言反驳。

重臣闻言,顿时笑了起来,连梁皇也不由得嘴角微扬。

当初徐鹏举与钱明打赌,称自己能够拉开两石重弓,并且射中两百步外的靶心。

钱明却偏偏不信这个邪,结果当场被打脸,跪下连叫三声“爷爷”。

此事有圣上在场,也由不得他抵赖。

而如此算来,徐鹏举也算是钱尚书的父亲了。

这才有英国公才会说出“叩首乃父”这般话语。

“行了,众卿家在这里也吵不出个什么结果。听闻徐卿所言,那红薯却是在长乐县已被种植多年。朕命特使前去探查一二便知。若是属实,那便另议红薯推广之事,若所言为虚,再行讨论对徐鹏举之惩罚。”

“眼下徐卿送来数筐红薯,众卿家便与朕共用这午膳吧。”

因为发现了一种高产作物,所以梁皇也是心情很好,甚至留下了众多臣子与他一起品尝这最新发现上报的红薯。

红薯送上来了,味道也很不错,但那些文臣们内心却是一震!

无他,这些年里文臣集团们或多或少都有从闽地获得过红薯苗子,私下里种植过。

但由于担心红薯会对自家世代相传的稻田产生冲击,所以一直将此时压了下来。

这也是陈振龙奔波半辈子却始终未能将红薯传开的真正原因。

然而此时,发现徐鹏举所发现之作物,赫然是自己当初所隐瞒下来的,他们也不由得心中大恨。

早知如此,不如当初本官将其上报给陛下,兴许还能混得一笔不小的赏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