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拉看书 > 三国:我,谋士界的扛把子 > 第201章 书院的作用

第201章 书院的作用

刘备一席话,马到功成。

事实上,刘备说要将郑学定为数州的显学来教授的时候,郑玄就已经动摇了。

不是郑玄沽名钓誉,争名好利,实在是这一条太过诱人。

著书立说为得什么?!

不过是将自己的感悟、理解传于后人罢了。

可是若没有人学,那自己洋洋千百万字又如何?!

还不是埋进故纸堆,与自己一同入土。

但只要刘备真的如此推行,那郑学便终究可以传承!

只消数十年,郑学便可流传数代,那便是生生不息了!

等到刘备说那个陈故可以将自己所做之书数日刊印一册,那郑玄便彻底相信了刘备有能力全州郡的推行郑学了。

这个时代也有“学校”,制约文学传承的除了士子本就稀少之外,更大的原因是书籍的流通不便。

所谓学富五车,还不是五车书简的意思?!

但如果以纸张来记录文字,一册书籍可能比两卷、三卷书简的内容还要更多!

如果再加上便宜的因素……

学问,再不是私家独有的稀罕物了!

郑玄与众弟子收拾了小院,刘备亲兵早驾了数辆马车来,一车车书册典籍搬运到车里,郑玄最后看了一眼栖迟岩下的石屋,感慨道:

“吾道将成,离巢而去也。”

刘备呵呵一笑:

“凤栖梧桐,终有离巢之日。康成先生怀念此地,那书院便叫做‘梧桐学院”如何?!凤栖梧桐,非康成先生不足得此名。”

郑玄淡然一笑:

“梧桐也罢,萱草也罢,才学全在自身,书院有名无名,叫什么名字……有什么关系?!”

刘备哈哈大笑:

“康成先生此言有理,便叫做‘无名书院’,却也合适!书院无名,以学子出名!哈哈……”

路上非只一日,等到了下邳境内,一众文武都列阵在旁,恭敬迎候。

文武出迎三十里,可谓盛隆!

郑玄下车,拱手答谢,众人引了郑康成坐落下邳。

城中早备下宴席,众人宴饮一番,郑康成先住在驿馆之中。

次日天明,刘备请郑玄亲自挑选书院地址。

郑玄选定下邳城东,泗水、沂水、沐水分割开来的一片土地之上,道:

“我看下邳城西的葛峰山上一片肃杀之气,想来是君侯练兵之所,西方属金,主杀伐;那书院便选在下邳城东吧,东方属木,主生发,正合书院意气风发之象。”

刘备自然无有不可,随之而来的工曹便划定地点,开始规划建设。

建造自然不是一天便能达成,但刘备早就吩咐下去,一切资源全部向书院倾斜,务必以最快的速度建造完毕。

同时,也传令各学、校、庠、序,有志继续进修者,可来下邳无名书院,书院中免费提供笔墨纸砚。

自汉武帝设立太学,官学教授之地便有了名称,在郡国称为学,在县称为校,在乡称为庠,在聚称为序。

一般来说,可以近似理解为小学、中学、高中、大学。

而现在,刘备便要在原本太学的位置旁,多一个“无名书院”出来。

与国争士自然不可,也就是限制境内士子去太学求学自然是不行的,但是让他们自己选择,还是可以的。

为什么有人会放弃太学,却来书院呢?!

这里不是有郑康成么!

当然,这还只是第一步,先把“最高学府”立起来,这一步是瞄准的官学。

汉代除了官学还有私学。

向郑玄教授学生的这种模式,便是私学。

私学分做两种,一种是郑玄这种,选一个地方,开馆授徒,此为坐馆;还有一种乃是家馆,请了老师来到本族本家之中,教授族内、家中的子弟。

当然,无论哪一种,都是教授学问的方式,本没有高下之分。

而这两种教授方式,也多见于蒙学。

坐馆中的老师也不会是郑玄这种硕儒。

像郑玄这种硕儒,坐馆教授学生的方式,乃是经馆,又称“精舍”,乃是由名门大儒传授所学的一种方式,从理论上讲,已经可以对标太学了。

历史上各诸侯征辟的士子,相当大一部分,是由此类经馆学习的。

当然也有家学渊源深厚的世家子弟。

像孙乾这样的,便是郑玄的徒弟。

无论如何吧,只要书院挂了郑玄的名头,那书院中出来的弟子,并不会受到官场的抵制,与太学出来的学生并无分别,甚至,在东汉末年,犹有过之。

同样的,也会引来无数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学会了基本知识的其他人员。

所以,刘备自信,会有相当多的学子会来无名书院学习。

到那时候,便完成了第二步,私学、官学统一起来,通过“无名书院”深造,继而成材,放心的征辟后下放地方。

第三步么,便是逐级的,由州及郡见立分院,再由郡及县见立更小一级的分院……

等到铺展开来之后,便可取代了“官学”与“私学”,成为主流的学舍。

到那时,便完成了人才统一培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小目标,也给治下各级衙门,储备了无数人才。

只消这般坚持,不出十年,刘备治下便会人才济济,想不发展都不可能!

刘备那是做梦都会笑醒!

这也就是陈故为刘备策划的,人才储备方案。

刘备深信,长此以往,自己所向无敌!

毕竟,周边郡县的人才,也会慕名而来的。

此消彼长,不用弓刀枪马,便可逐渐吞并四方!

这便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刘备心中久久震撼,这才是陈故之策的厉害之处!

郑康成来到徐州下邳建馆收学的消息不胫而走,无数过了启蒙的有志于学的士子便动身往徐州而来。

但刘备早有准备,已经将馆驿周围的房舍替了出来,容慕名而来的士子们暂住。

同时,也不是所有的士子都会被接受,这里有郑玄的弟子把关,所有来访士子登记了名姓,由郑玄弟子组织考核,考核通过的,可以留下参学,考核不通过的,绝不强留。

无论你是世家子弟还是寒门书生。

这一切陈故都乐见其成,可以预见的,学风鼎盛将会带来思想的碰撞,而后各种人才也就脱颖而出,近水楼台之下,刘备自然是先得月了。

陈故甚至已经想好了,介时就以徐州、豫州、扬州等刘备治下的郡县做考核,考核通过的,转正提拔,考核不能通过的,回炉重造。

嘿,即得了人才,还治理了境内,一举两得……

就在陈故美着的时候,郑玄找上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