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拉看书 > 东汉之布衣天子 > 第三十七回 王巨君忧心国事 众官吏苛待百姓

第三十七回 王巨君忧心国事 众官吏苛待百姓

“朕立国为公,爱民如子,执政为民,大公无私。为什么上诉申冤的百姓,还是如此之多呢?”

面对全国各地郡国,无数无辜百姓的不断上访和控告,王莽有些茫然,有些不解。

王莽忧心忡忡,愤怒怜悯,整日愁眉不展,寝食难安。

“都是大臣官员们,不体恤朕,爱民的心意啊!朕一定要寻找一个,万全之策,予以根本性的解决。”

一想起层出不穷的上访、哀告、述冤这些棘手的现实问题,王莽心里,就忧郁起来:

“黎民百姓,申述的那些案件,抢占土地,夺人妻女的案件,涉及的利益阶层,实在是太多太多啊!

那些利益阶层,豪族大姓的势力,又是如此的强大。朕能够秉公处置他们,震慑他们的嚣张气焰吗?”

想到这些棘手的问题,王莽更加困惑,也有些投鼠忌器,不知所措了。

“朕要是不小心,一下触怒了那些财大气粗的贵族豪强们,那可怎么办呢?

朕的大新朝廷,还需他们的大力支持啊!”想起这些,王莽更加揪心紧张起来。

“要是贵族豪强们,背弃朕,转头与朕对着干,扶持刘家那些瘪三,复辟倒算,不是要毁掉,朕的朝廷的根基吗?

朕将如何依靠亲信的贵族大臣们,却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呢?”

想到这里,王莽的心里,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更加迷茫、困惑起来。

从前,因担任大司马,专掌汉朝廷的朝政之故,王莽才以和平的方式,篡汉自立,取得了汉王朝的皇权。

所以,王莽登基以后,对文武官员专权的行为,十分警惕。尤其是对三公四辅这些德高望重、权高位重的大臣,王莽更是时时刻刻,对他们保持警觉。

王莽宁愿自己,包揽众事,事必躬亲,辛苦一些,也绝对不允许,臣僚有太大权利,深怕他们,仿效自己夺权。

有关部门的主管官员,包括公侯伯子男这些王侯贵族,三公四辅这些德高望重的大臣,见皇帝喜欢揽权揽事,当然乐得轻松自在,享受自己的特权,而不愿意去承担,他们自己应尽的责任。

无论朝廷的大小事情,官员们都只按既定的政令或模式,去进行处理。

他们或者,推给上级,去判断决定,或者推给自己的下级,让下级去完成,以图能够免除,他们犯错的罪责。

黎民百姓的怨恨,和蒙受的无数冤屈,黎民百姓的生活疾苦、福利福祉,以及人心向背,也就根本没有人,去过问关心了。

各级大臣官员,都只图把皇帝,或者自己的上司,蒙在鼓里,以欺骗皇帝和上司,博得他们的欢心和赞赏,为自己做事的第一要务和原则。

想到这些严峻的现实问题,王莽更加焦虑不安,勃然大怒起来,大骂群臣道:

“你们这些饱食国家俸禄的文武大臣,你们这些享受高官厚禄的官僚们,为什么对百姓的疾苦,熟视无睹,置若罔闻,麻木不仁呢?

难道你们,只有满足于,搜刮掠夺,自欺欺人,才觉得安心吗?”

王莽只知道,责怪属下的文武百官和地方官吏,却不肯从自身上,去寻找原因。

王莽始终也不愿意承认,实际上一切的祸乱根源,大多是在他这个皇帝的身上。

就连王莽自己,也对部下的文武大臣,非常不信任,常常猜忌亲信大臣,即使对待亲密战友,如刘歆、甄丰、甄邯、严尤、王邑、王寻、王涉、董忠、孙汲等,也莫不如此。

君王如此对待自己的臣子,怎么能够希望,臣子们对皇帝,心悦诚服,忠心耿耿地恪尽职守呢?

王莽常常害怕,自己被尚书等内廷臣子们蒙蔽欺骗。

因此,王莽经常将,各宝库、国库和钱币库、粮库等重要的府库部门,全部交由他宠信的内廷宦官,去担任主管,进行管理。

就是官吏或者平民,向皇帝呈递的亲启密奏,王莽也全部交由宦官和左右的亲信随从,去进行开拆审阅。

实际负责处理这些事务的尚书等臣子,根本就不知道,亲启密奏中,所言何事。

王莽这样缺乏安全感地,去提防防范尚书等臣子。因此,更加不能够获取朝臣和内臣们的信任和崇敬了。

王莽宠信的宦官,以及亲信的随从,也一个个都是人精,都不是傻瓜。

有利可图或者需要隐瞒之事,对王莽这个皇帝,他们也是同样欺瞒、哄骗,没有例外。

而且,因为无人制约和监督他们的缘故,宦臣们,对王莽的欺骗蒙蔽,比起尚书等臣子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王莽受到的欺瞒、蒙蔽,也就越发严重了。

渐渐地,就连某些非常重要的军国大事,王莽也无法得到准确的信息了,如同当初二世胡亥一般。

而王莽呢,依然对自己的声望和权威,充满自信,没有意识到,已经受到臣子们的严重欺瞒和蒙蔽。

“朕英明盖世,权高位重,深受百姓爱戴。

为什么朕不能运用,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强大权力,去强力行政,解决那些棘手的问题呢?”

王莽仿佛豁然开朗起来,有了他自己的决断。

“朕也知道,为政切忌,瞎折腾,胡搅蛮缠。然而,朕怎么始终,也改不了冲动冒进的毛病呢?”

想起自己性格上的缺憾,王莽也有些遗憾自责。

王莽特别喜欢,改变各种法律法规,朝廷制度,官名,地名。

朝廷的政令法令,是如此的繁多,而王莽又经常改变,有时连王莽自己,也记不清楚,哪些法律、法规,是经过了他这个皇帝的修订认可了的。

王莽优柔寡断,做事拖泥带水,本来应当,由下面的当初官员们,去负责立即执行的,王莽总希望,要慎之又慎,力求万无一失,没有一丝纰漏。

哪怕是一件小事,常常也要王莽自己,亲自考察、过问多次以后,王莽才肯交下去,让大臣官员们去办理。

结果,前面朝廷前面的政事,还没有办理完,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后面的事情又赶上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新王朝的朝政,就这样昏乱糊涂地,在王莽君臣的不断折腾中,变得没完没了,无法解决了。

“朕一定要英明善断,保持办事果断的好习惯,做一个明智果敢的皇帝,放手让臣子们,去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王莽也常常这样思考,但具体实施起来,效果却又大相径庭,常常是南辕北辙。

既然不放心,自己部下三公四辅等文武大臣,也不肯分割皇帝的权力,去分层负责。

朝廷的政事,奏章的处理,就只好全部交让,王莽这皇帝一个人,去独自承担办理了。

王莽做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就像当初担任大司马时一样,时常通宵达旦地,秉烛夜战。

王莽在灯光下办公,批阅公文,审阅大臣们的奏章等等,几至废寝忘食的地步。

王莽常常是连夜连晚地工作,有时已经批阅奏章到天明,还是没有能够,办完前些日子的国家政事。

王莽一个人,根本就无力胜任,无法处理,那么繁多复杂的政事,批阅那么多的奏章。

有些臣子官员、士大夫百姓的奏章亲启密奏,根本就无关朝廷大事,而上奏的事情,甚至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王莽也要亲自过问,做出详尽的批示。

就连王莽最亲近的侍从肉墩、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等,也常常为皇帝操心、忧心,经常劝阻皇帝,不要如此劳心费力,吃力不讨好。

然而,王莽依然如故,没有任何改变,侍从三公们,也沮丧不已,无法谏阻。

那些尚书官员,宦臣,亲信侍从们,见王莽不分昼夜地,纠缠于批阅奏章,审核处理报告之中,无法分身,遂借此机会,为非作歹,徇私舞弊,索取贿赂,阻塞下情。

即使是万分火急、有关军情、灾情的紧急奏报,如果尚书官员、宦臣、亲信侍从们,没有得到好处,他们也有胆量和办法,使臣子将领们的奏报,无法到达王莽的面前。

那些奉命,办理朝廷公务,向皇帝呈递奏章,请示皇帝批准的臣子官员,如果不知道内廷的潜规则,没有向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行贿送礼的地方官员,或者知道内廷的潜规则,却无力向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行贿的臣子们,甚至一等批文,就是数年时间,都一直无法拿到朝廷的回批。

办事的地方官员,没有得到皇帝答复的公文,也就根本不敢,离开京城,回到地方,去向自己的上司官员复命,只能够选择,继续停留京师,等待皇帝批复。

在新王朝这样的办事规则下,新王朝的狱政、刑罚等,也更加黑暗,暗无天日。

那些触犯法令,被逮捕关押在郡县监狱里的人,长久都无法得到,公正的审判。

或者已经审判了,却无法得到,上级审核的批文,就只好继续关在牢里,苦苦地等待,审核文书下发。

他们唯一的盼望,就是遇到新王朝的再次大赦,才能有希望,从监牢里出来。即使犯下一点小罪,没有等到大赦令的,就只有冤死监牢了。

而戍守京城和边疆郡国的卫戍士兵,因为不能够得到,皇帝调防的圣旨,所以也不能,轮换换防,返回他们各自的家乡。

将士们戍守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朝廷规定的期限。有的甚至达到了三年之久,都无法回家,去与自己的亲人团聚。

就连京师卫戍部队,守卫京城常安的官军将士,也是怨声载道,愤怒至极。

那时,天灾人祸,多年不断,粮食的供应,十分紧张,谷物的价钱,常常很贵。

驻守边疆的三十多万军队将士,都全部仰赖地方郡县官府,去供应他们的吃穿。

郡县官府,不堪重负,苦不堪言,人心思叛。地方官吏百姓,都渴望改变,这不公不正,难以忍受的窘境。

尤以五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和代郡(今河北蔚县)的黎民百姓,遭受官府的虐害,尤其严重。

五原郡和代郡的百姓,无路可走,活不下去,不得不铤而走险,相继举义。

或者愤而前去抢劫,掳掠,成为盗贼,或者流民土匪。

那些反叛的百姓,也常常是成百上几千人,成群结队地聚到一起,转到邻近各郡各县游击,抢掠官府、民间财物粮食,寻找一条活路,苟延自己的性命。

就连五原郡、代郡诸地,守卫北方边塞的戍边将士们,因为长期得不到轮换,衣食又没有足够保证的缘故,也一怒而去,数千人发动了兵变。

兵变将士,攻打其它郡县,抢夺财物、粮食,造成极大的危害,边塞郡国骚动不宁。

得知守边将士兵变,边塞郡县农民聚义的消息,京师官民,震动不安,王莽也开始坐卧不宁,没有追问兵变缘由,就急派新王朝中央军,前往镇压平叛。

捕盗将军孔仁,得到皇帝旨意,率领关中中央军,从京师常安,出发,会同边塞地方郡县的官兵,联合进击兵变军队,讨伐流民军和反叛将士。

经过捕盗将军孔仁等将领,一年多时间的清剿和镇压,北方边塞的反叛,才稍稍平定一些。

然而不久,天灾人祸再次出现,新王朝全国各地郡县的百姓,又再遭劫难。

新王朝全国百姓的怨恨不满,更加强烈。抗暴行动,风起云涌,难以遏制。新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