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拉看书 > 大明永乐,从教导皇孙开始 > 第十八章 朱棣与道衍

第十八章 朱棣与道衍

在天界寺的一角,一座凉亭之中。

亭外站着全副武装的侍卫,亭内则只有两人,分别是一位身着袈裟的年老僧人和一位身着龙袍之人。

那位僧人看上去年事已高,但是看上去似乎没有精神一般。从他微微眯起的眼神看上去似乎会以为他是一位得道高僧。

但是如果把他当成一个友善的僧人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想当初相士袁珙曾经说他,形如病虎,喜好杀戮,事实上如袁珙所说的一般。

后来的靖难之役离不开他的身影,可以这么说,靖难之役他就是关键的一环。

而他就是传说中的黑衣宰相—妖僧道衍。

他的对面,则坐着目前大明帝国的最高掌权者,永乐大帝朱棣。

从朱棣脸上流露出的神情来看,他似乎对于此次谈话非常满意

“少师(朱棣称呼道衍的名字),经你一点拨,朕当真是拨云见日啊。”

道衍则是微微笑道。

“陛下心中早已有了答案,我也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

朱棣闻之只是微微一笑并不答话,眼前的这位黑衣僧人与他朱棣,就如同当初的刘基与父皇一般,无比重要。

可惜自己让他还俗辅佐自己,还给他宅邸美女,他竟然都拒绝了。

不过好在他每日依然上朝,提出自己的意见,倒也算辅佐自己。

他现在心头已经有了明确的削藩计划,那就是进一步提高藩王的待遇,令藩王沉迷享乐。在提高待遇的同时,逐步蚕食藩王的势力。

首先便是任何藩王未经允许,不得离开封地。只要将藩王锁在封地,他们的影响力就无法传达出去,即使出了封地,也可任人揉捏,做不到一呼百应。

其次,任何藩王不允许私募士兵,对每个王府规定一定数量的护卫,超过数量就要受罚。

这仅仅是皇家派遣的护卫,可不是当初朱棣所携带的八百亲军。

再者,不允许藩王及其后代从事任何生产生活,也不允许考试为官。只需要定期领取朝廷俸禄和地方赋税即可。

别想通过任何方式将手伸到朝堂,只要藩王没有势力,就威胁不到皇权。

最后,凡藩王属地的官员,全部由朝廷任命。只要把握住了藩王封地的民生军事,藩王就翻不起浪花。

扪心自问,如果是这四个策略,换成朱棣自己,断然也没有靖难成功的可能性。

况且自己可不像朱允炆一般优柔寡断,锦衣卫可不是吃白饭的,一旦有了风吹草动,可就不要怪我不留情面了。

不过,朱棣脸上的笑意只持续了一盏茶的时间,又被一丝阴霾笼罩。

道衍看到了皇帝陛下的神情,一边为朱棣添上茶水,一边说道:

“陛下可还有心事。”

“少师猜得不错,我确实有件心事。”

对于道衍的询问,朱棣则是大大方方承认,毕竟,两人的关系非同凡响。

如果不是当初道衍一直支持自己,如果不是他所说的那句王上加白,也就有现在的永乐大帝朱棣。

“少师可否知道以往王朝灭亡的原因。”

道衍闻之,神情微微一怔,这才靖难刚结束,为何陛下就询问王朝灭亡。

不过既然陛下发问,他也乐意给陛下解答.

“陛下,各个朝代的灭亡原因不尽相同,原因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解释的。就拿在历史中存在时间较长的汉唐宋来说。”

“首先是汉朝,即使初期有着封狼居胥的汉武帝,文景之治的文景二帝,但是后期依然出现了桓灵二帝,这是一层原因。

再者汉代朝中局势极为复杂,朝廷有宦官和外戚干政,在外有诸侯王割据,君权旁落,这边是大汉覆灭的原因。”

“然后是唐朝,前期依然有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但是后期依然出现了唐僖宗之流。

之后便是另一个大问题,便是节度使割据,各自占据一方土地,不听皇帝号令。”

“至于宋朝嘛,则是无话无说,重文轻武,君弱臣弱民弱,陛下可曾听闻,打赢胜仗竟然还签订了如此丧权辱国的协议。”

朱棣点了点头,他心中对于宋朝也是颇为不喜,对他来说,大唐才是他的偶像,太宗李世民才是他的偶像,什么时候自己能够像李世民那般万邦来朝,那么即使是死,自己也能够有脸面见到父皇了吧。

朱棣并没有思考许久,紧接着又问出一个问题。

“少师觉得土地兼并与王朝覆灭有没有关系。”

道衍一怔,不过很快就捋了捋胡须说道:

“陛下果然非常人也,确实我刚刚所说中的原因大都是一些上层的原因,而陛下所说的那是下层原因。”

“目前看下来,陛下的下层原因明显比我的答案要高明许多。

朱棣听了道衍的夸奖,并没有感到十分高兴,毕竟这可不是他想出来的答案。

“不知少师可否知道王朝周期律。”

虽然道衍自认为学识渊博,但是他确实没有听过什么王朝周期律。

“请陛下为老衲解惑。”

“就是以往的每一个朝代都没有超过三百年。即使强如汉代,也分为了西汉东汉。”

至于南宋北宋,则是直接被朱棣给忽略了。

道衍虽然知道各个王朝的寿命,但是没有听过王朝周期律这一名词,现在朱棣解释一番,倒也能自圆其说。

加之之前朱棣所说的土地兼并,道衍心中不由得升起一个念头。

“陛下是否怀疑王朝覆灭与土地兼并有关。”

“这,太祖皇帝曾下令不得兼并,我是肯定会遵循太祖皇帝的遗志的,至于我的继任者,想来也会继承我的遗志。”

“那数代之后,可是还会继承。”

道衍则问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是啊,自己能够继承遗志,高炽应该也能继承遗志,圣孙自己亲自调教一番,也能继承自己的遗志,但是后来的君王呢,他们能否遵循太祖遗志。

又或者选高煦一脉。

这下朱棣倒变得不自信起来。

不过这种不自信转瞬即逝,作为永乐大帝,他对于自己的儿子和孙子有着信心,相信他们也能调教出不逊色于他们的后人。

看着朱棣的眼神重新恢复了清明,道衍点了点头,他当初看重朱棣就是因为这种对自己实力的绝对自信。

又或者该说是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

朱棣最终问出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少师可曾听过亩产千斤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