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拉看书 > 女帝:我在大安搞基建的日子 > 第16章 以退为进

第16章 以退为进

“对,摊丁入亩。”安弘察很是果断。

“殿下此法不可。”李铁也开门见山得表示反对。

顾勉也不同意,“殿下有些冒进了。”

安弘察早就知道他们会有这反应。

摊丁入亩发生在一七一二年,可以说是清雍正在位十三年最大的成果之一。可这都是清朝中期的事了,资本主义萌芽早就产生,生产力水平也是今日大安难以比拟的。

在这种背景下,皇权集中到巅峰的雍正尚且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筹划、布置、协调各方利益。

要是今天一句话就能成,那真是别说高兴了,应该是头皮发麻。想都不敢想,我大安朝得凉。

可气势还是得刚起来。

“丞相此言差矣。我朝及以往历朝,皆施行人头税,两位想必很熟悉,即‘丁银’。”

两人点头,确实,丁银是朝廷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自汉始,便是按人征丁。可这普天之下,自耕农民人数最多,还得受到地主乡绅的税赋转嫁,其负担远超平均。

本宫近些日子做过调查,以皇庄附近为例,占地少于三十亩属少田自耕农,占地十亩以下的为贫苦农民,这两部分便占了全部人丁的三份有二。更何况,还有无地人丁。这三项合计,便占了八成。

八成的农户,占据了最少的田地,交着最多的税赋,这便是仁义道德吗?”安弘察一边不急不慢的说,一边偷偷观察两个人。

“要是说,还不如改成以亩田数量征税。本宫老早之前便算过了,以二十亩为例,若按人头征税,便是每人0.13两;若是按土地数量征税,便是每人0.1两。

摊丁入亩,既能减轻百姓负担,又能解决‘隐户’问题,可谓是一箭双雕。”

他眼见着两人从一开始的脸色平平,到后面脸色越来越难看,几次憋不住了想开口打断,又生生忍住。

是时候了。

安弘察口风一转,“但此法虽好,成效也快。却有一根本问题难以解决。”

李铁见有了台阶下,立马跟上:“自然,此法还需长久商榷。殿下所讲根本问题是何?”

“摊丁入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2。势必要动摇大量食利阶层的利益,以现下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恐怕难以推行。

推行不下去的政策,就算是构想得再好,也终究是一场空。”

李铁并顾勉皆是松了一口气,“殿下明辨是非。”

“不过。”

两人心头又是一紧。

安弘察见铺垫得到位了,才准备缓缓道出自己的真实主张。

树人先生“拆屋顶”理论太好用了!嘎嘎奏效。

“这其一摊丁入亩,难度太大,不易施行;可其二,却容易得多。”

“其二是什么?”

顾勉忍不住好奇心。他真想扒开大皇子殿下的脑袋看一看里面都藏了些什么,一天到晚真的是奇思妙想,想一出是一出。

“其二,便是补贴。”

“父皇并朝中各位大臣体恤民生,济世安民,想要轻傜薄赋,这自然是好事。可这减税的口子一开,那摊子可就大了。

国库不富裕,税也收不上来,往后再有个天灾人祸的,那不还是没钱赈灾?现下还能以减税为权宜之计,后日打算如何?再蹈今日之复辙?

依我来看,减税着实不是个好主意。不如改行补贴。先征,后补。又或是即征即补。”

“这有什么区别?”

“区别大得很!”安弘察坐直了身子,挑了挑眉。

“减税是普惠性质,若朝廷对此类减税,对另一类不减,不但落下抢钱的口风,还易滋生冲突。

再者,若是税赋调减,往后的朝代想要调增,那势必困难重重。今年天灾,减税容易,来年收成好,再想把税加回来,可就难了。

可补贴不同。它本就是朝廷为救济民生的临时性政策。

它本就是暂时的、短效的,哪怕是今年有、明年无,也无可争议。”

朝廷可以给一人补贴,不给另一人。朝廷也可自由限定补贴的领取条件,愿按受灾地区补贴,那便补;愿按所有亩田数量补,那也可。

有理。

顾勉赞同:“且补贴可和朝廷推行的政策联动。比如殿下正计划推行的新育苗法,采用了新育苗法的农户承担了风险,也可获得一定的补贴,以解农户心头之忧。”

“可若世家大族也试行新育苗之法,也发补贴吗?”李铁考虑得更细致些。

“发。”安弘察果断说道,“为什么不发?世家大族家中田地众多,试行新法,亩产增多,充盈国库,更是好事一桩了。且上行下效,哪怕是带个头,也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李铁点了点头。

大皇子殿下思虑周全。

顾勉从没见过今天这样的安弘察。方才处理玩忽职守一事时便已展现出了雷厉风行、杀伐果断的一面。现下既体恤民生,又沉着冷静,深谋远计。

小小年纪,还未涉政,便有此见解。

今日的农庄不虚此行。

“哈哈哈,哈哈哈。”李铁的大笑声打破了一屋寂静,也打断了顾勉的沉思。

“大殿下此法好,此法甚好!有道是英雄出少年,殿下小小年纪便能有此见解,真是我大安之福啊!”

说毕,他站起来,给安弘察深深得作了一揖。

安弘察被他弄得有些不好意思,连忙起身回礼,脸有点热:“丞相过誉,丞相过誉了。”

李铁:“今日之事,臣收益良多。殿下有此想法,不若写封奏疏,上禀陛下。”

安弘察顿时倒抽一口气,这话说得写奏疏跟买大白菜似的。“可我从没写过奏疏,而且涉及的东西太多了,一时半会也写不出来,哪有嘴说的快。我倒是宁愿在朝会上和诸位大臣吵一架。”

顾勉失笑,果然还是大皇子殿下一贯的作风。

李铁一脸高深莫测:“看来殿下早有准备。”

安弘察也是个实在人:“我哪想的出来什么章程,只是近些日子有空走访了附近的农庄、贫农户,了解了些民生,才得以管中窥豹,有点想法。”

李铁倒是很赞同他的做法,“好,好,读万卷书,行万里程。”

“殿下莫慌。此事由臣起,那今日便由臣打头阵,带殿下去寻陛下商议吧。”

看来李铁是铁了心了要找父皇,今个只能舍命陪君子了。

安弘察苦着一张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