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拉看书 > 重生六零:努力学习考大学 > 第30章 秋收

第30章 秋收

林秋霞恢复了每天带弟弟上学,放学回家做家务的日常,周末不上课的时候就去割猪草,或者去田里抓田螺。

稻谷插秧之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都要去把田里的螺挖了,因为禾苗很脆弱,田螺爬到根茎处一卷住,就会把禾苗卷折。

后面的灌水,看水位放水,就都是经验丰富的大人来做了。

一眨眼,就到了秋收时分,地里的稻谷都成熟了,放眼过去,一片金黄。

层层叠叠的青黄色彩沿着纵横的田间小径铺展,像绚丽的油菜花,震撼人心。

一年之中最大的粮食靠的就是收秋这一季,产量远比夏收要多。

这个时候就没有比秋收更重要的事情了,学校也放了一个星期的农忙假,二哥也从学校回来一起割水稻,这个时候是一年中最忙最累的时候,也是很多人拿超满工分的时候。

看着饱满的稻穗,干活再累大家都有劲。

林秋霞被大队安排跟一群小孩子一起捡稻穗。

每个人自由拿着一个工具,比如背篓、簸箕、布袋或者水桶都可以。

现在机械化不普及,拖拉机收割机他们村子都没见过,全靠镰刀收割,左手一把握住杆子,右手镰刀一挥,就割下一大把,然后就放在地上。

等再割个几把之后,就用叶子圈成一大把,再竖着立在地里。

割稻谷的人实在累了,就会轮流把所有立着的稻谷收起来放一个类似U型的筐子里,U型筐两边绑着绳子,装满后挑到靠近岸边的田地上。

地上铺着晒垫,防止再有稻穗掉地上,挑过来的稻穗就叠着放在晒垫上,远远看着像一座金黄色的小山峰。

然后挑稻穗的人再返回去,用U型筐再去地里挑新的稻穗过来。

这个过程就很容易掉稻穗在地上,整个生产队的田地加起来,就是不可忽视的量了。

她们这些小孩就是等大人割完一块地,就跟着在后面地毯式搜索捡稻谷,一呼啦的小孩跳进去地里,基本不会再有遗漏的稻穗。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粮食的损失。

今年天公作美,没有大旱大涝,肉眼可见的大丰收,每个人虽然忙的累得汗流浃背,但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不知道哪个小孩子起的头,林秋霞也跟着大家放声高歌: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呀, 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呀, 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毛主席,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

最后大人也跟着高声唱,忙碌劳作的田地里,一时之间都是歌声。

大家唱着红歌,越干越有力量,林秋霞想到了以前军训的时候拉歌的场景,想到人心亢奋这个词,她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了“信念”。

眼眶有点酸涩,说不上是感动还是什么,心里的感受无法形容,一股油然而生的骄傲。

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她活着在这个时代,也即将见证一个更好的时代。

她们小孩子捡满稻穗后,也跑去统一放稻穗的地方,把的稻穗整理摆放整齐,才可以放到晒垫上,整理整齐是为了方便后面脱稻谷的工作。

感觉有点像后世工厂的流水线,每个人有负责的工序,但是现在每个人眼里手里都是活,比如挑稻穗的要是挑完了,就赶紧一起去割稻谷,争分夺秒地抢收。

她们放完就又去捡稻穗了。

而晒垫旁边放着的是两台脚踩打谷机。

据说现在的日子好过多了,前几千她们打稻谷还是要用那种“打房桶”,就是一个体积很大的方形木桶,用手抓住捣碎往桶摔打,稻谷就会掉落在桶里面,累不说,效率也低。

现在生产队拥有两台新的脚踩“打谷机”,尽管全靠人力踩动,但比起“打房桶”它的效率还是有了较大提高。

打稻谷时须用脚用力踩传动踏板,手抓稻禾塞进快速滚动的打谷机中打落谷粒,谷穗在滚筒脱粒槽里自动脱粒落到木箱里。

再由人把木箱的稻谷装到棉麻袋子里,放在旁边岸上的板车上,全生产队的板车一溜排停在这边,装满一车就拉一车回生产队的粮库里面停放。

现在全部的人力物力都集中在地里抢收,保证第一时间把地里的粮食都收上来,避免后面会突然下雨。

等到抢收完成后,再安排晒稻谷。

大家忙得实在渴了,都是直接在地里水渠道用手剥开上面的稻草,用手捧着水就喝了。干净的井水都没有,更别说开水。

吃的也是早上吃完就出门,带着干粮中午直接在地里吃,吃完歇息一下又继续接着干活。倒是因为农忙家家中午都舍得每人吃一个鸡蛋,有些家里晚饭还能吃几块肉。

在这个农作完全靠人力的年代,亲身体会,亲眼目睹后,才知道诗里说的: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到底有多辛苦。

经过一个星期的辛劳,终于把地里的稻谷都收上来,堆放在粮库了。

这个时候每个人都脱了一层皮,皮肤又黑了几度,林秋霞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