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拉看书 > 林黛玉在年代文里的幸福生活 > 第20章 有烟火气才是人间

第20章 有烟火气才是人间

贾敏在三楼又给闺女们一人买了一双小白鞋,都是买的大两号的,来年能穿一年。

又买了十新出的硬海棉的棉鞋底,最底下是一层橡胶,结实又保暖,都是用布包好的,回家直接纳上鞋面就行,不用纳鞋底子,省老劲了。

还给全家一人买一套线衣线裤,爷爷奶奶的,姥姥姥爷的都带着。

一人还有一双新棉袜。

再没别的了。

出了四商店,就在一楼的门市房,有一家门脸上写着包子面条冷面的小饭馆,母女五个来吃面。

“冷面多钱一碗?”

贾敏问过来招呼的中年大姐。

“一块钱一碗,加鸡蛋和火腿肠一块五。”

“那来五碗一块五的吧。”

“好咧。”

大姐去忙了。

娘几个坐在桌子边儿,都有些局促。

还好这会儿已经过了饭点儿,店里八张桌子,就三桌有客人。

贾敏小声儿的给闺女们科普,“我跟你爸卖菜的时候,那小区门口药店那几个卖药的,天天吃冷面,说是成滴好吃了,酸甜口的,给我听得直流哈喇子,要不是凉汤的,怕吃完了在外面卖菜,里外都冷,说啥我也得尝尝……”

话是这么说,黛玉听着,感觉嫌弃凉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怕是她爸妈舍不得花钱买吧。

刚才路上有卖饭包的她都注意到了,一个两个白菜叶的大饭包才三毛钱。就她爸妈那个会过日子的劲儿,能舍得花一块钱吃一碗面才怪呢。

但是带她们一起吃,她妈又能舍得多花两块五,给她们加鸡蛋和火腿肠。

要么说呢,这个妈,就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

跟上怼起亲闺女来,一套一套的,跟不是亲生的似的。

可要说她不疼闺女,那真不是。

才这么想着,亲妈的声音就传到耳朵里,“吃呀,你寻思啥呢?吃饭都不抢上,你还能干点儿啥?哪天遭了灾逃慌,你就得饿死……”

伴随着训斥,还有手上被筷子敲打的微疼。

哎……

看吧,这亲妈的性子,就是这么讨喜!

不过,这个面,做得也太快了吧。

黛玉拿起筷子,尝了一口,哎呀,酸酸甜甜的,温的,也没有很凉,好吃呢!

……

等没过几天,两口子进城卖秋菜,听二舅妈说了,那冷面有压现成的干冷面,一块钱一斤,先用水泡几个小时,开水下锅两分钟就好。捞出来放上黄瓜香菜蒜,再放点醋和糖就行。特别方便。

贾敏在市场直接花八毛钱一斤的价批了五十斤回家。

冬天没黄瓜也没事儿,当热面吃呗,方便就行啊。

哦,对了,那次从城里回来,贾敏在屯子里,好一顿帮着王在梅宣传,说那健美裤多好多好,她人多实在,给的进货价啥啥的。

反正都是好话。

村子又不是封闭的,十块钱一条,那就是正常的市场价,随便讲一讲就能买下来。

但是谁也不说破,确实没要高价了。村里村亲的,大差不差就行呗。

王家的父母高兴啊。

显摆了好些日子,闺女进城做买卖了,不用面朝黑土背朝天,是城里人儿了。

然后提起来,都说林大力两口子是厚道人儿,实在。

进了腊月,冬歇了,王家帮着联系了好几家姻亲家的余粮杂粮卖给林大力。去收粮的时候,顺便拉着几板豆腐也都让各家分了。

王家的小子爱氽冰窟窿打渔,打得多了还给家里送一条两条的,贾敏就给他一块豆腐,大酱炖鱼加豆腐,特别好吃。

一冬天,林大力忙着收粮,没怎么去过江边儿,可家里没断过鱼吃。

贾敏多会做人呀,咸菜、豆浆啥的时不时的就给王家送。鱼炖好了也给送,王家在屯子西头呢,走那一路,那鱼的香味儿,路过的都闻着好。

江边儿谁都能去,想吃就去打鱼呗。

这会儿的冬歇,那也是真的歇。

一来二去的,跟王家处得可好了不说,连带着满屯子的人这一冬天的,多吃了不知道多少顿炖鱼。家里那豆腐,都快卖飞了。

才进腊月,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年货,都提前到林家订豆腐,少的订十块八块的,多的都订一板两板的,一板就五十块呢。

最开始一天做一盘豆腐就够卖的,后来回到两盘的。过了腊月,一天差不多得五盘豆腐能供上卖。

贾敏每天数钱数得嘴都合不拢,她还每天晚上让闺女们帮着数钱,让黛玉给记账本。

数钱的时候,别人她不说,就说海橙,“看见没有?忍一时的小气,得来的是大实惠。要像你想的那么办,哼,现在咱家豆腐坊都得关门儿。”

说的是呢。

这回海橙不犟嘴了。

为啥的?

这不是,年前屯子里一个才结婚不到半年的小媳妇儿,去县城买衣服,因着屯里人都爱去王在梅那儿,她也去了。

就因为一套线衣线裤,讲一块钱的价儿没讲下来,十三块钱的东西,非得十二买。王在梅没卖,她转头就问隔壁的大姐多少钱。

都是一个商场卖小白货的,还是相邻的柜台,低价都是一样的,谁想搞竟价,那买卖也不好干。

那大姐不想得罪王在梅,只说十五,一分钱不减了。

就是给王在梅个面子,想把小媳妇推回去。

结果,年轻人多犟啊,小媳妇还真就认了十五块钱的价儿。

把那大姐给架起来了,卖吧,得罪人,不卖嘛,也不好。

到了还是收了钱,然后等小媳妇走了,把钱给王在梅了,换回了一件货,当是代她卖的。

小媳妇这下可算是把王在梅得罪了。

她爹过生日,大包小包的带着东西回娘家,王家非来在屯子里就是大户,趁着老王头过生日吃席,把那小媳妇一顿的讲究。

过后儿,那小媳妇一家子在屯子里开始处处不得劲儿了。

干啥没人理,买啥都高价,附近的屯子小卖部卖她都一个价儿。

不想高价买,就得去镇上。

想借个刀借个碗的,那更是想都别想。

大冬天的,天天早上家门口不知道谁往他家门口路上倒水,地滑得,不注意就摔。

老头老太太们聚在一起扯闲篇,也不带他们家人了。

年轻人打水浒牌,合着伙坑她家男人。

他们家蒸豆包,包冻饺子,杀年猪,都没人去帮忙……

很短的时间之内,就把日子过成了死门子。

一点儿交际往来没有了。

那小媳妇也要强,哎,就死挺呢,宁可自己在家闷头干活过日子,谁都不交往,也不服这个软。

那要就是在家种地,只要不懒,自己家种自己地,日子肯定也能过。

但是林家不行啊,林大力和贾敏都是外向人,重点是,他家可不只种地,还得做买卖呢。

没人气儿,做啥买卖。

这不是,进了腊月,家里又买了四轮的拖拉机。

收粮能走更远的地方。

去百八十里外的村子,当天也能打来回。

林大力脑子活,今年卖菜又发现了新商机。

从县城的批发市场上批米面油,油盐醋之类年前最好卖的日常消耗品,放在后车斗里,用泡沫箱装上,再包上旧棉被旧棉衣啥的,给后车斗再盖上一个帆布的简易车棚。

就是一个流动的小卖部。

收粮,走到哪卖到哪。

小打小闹的,哪天都得三十五十的进项。

再加上豆腐。

两口子天天出去跑,一天百八十,是正常收入。

因着常往县城进货,屯子里人要啥,捎带手就给带了。

那好意思让白给捎带,一分钱不给加的,终究是少数。

慢慢的,习惯成自然,家里的厦屋就成了货仓,虽然没有摆柜台,但也有买有卖的,算是不正式的小卖部了。

就说这样儿的家,要是跟那小媳妇儿似的,能行?

海橙是性子烈,不肯吃半点亏,但她又不是傻,这个账能算不明白嘛。

这才不说话的。

听着当妈的教训。

黛玉都快成了小卖部的掌柜的,放寒假在家里一步都不出门,就看着卖货呢。

她可乐意听贾敏给她们姐几个讲村子里的人情事故,家长里短了。

别看村子小,事儿还真不少呢。

听着怪有意思的。

以前她最不耐烦这些个。

有时间看两页书,画幅多好。

现在可不那么想了。

多有烟火气呀。

这才是人间呢。

她呀,真是越来越接地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