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拉看书 > 林黛玉在年代文里的幸福生活 > 第17章 舅舅家都要进城了

第17章 舅舅家都要进城了

大舅贾平安家的表哥贾有利考上了县里的财会中专。

家里吃喜宴。

黛玉一家子肯定是要到的。

这会子农村办喜宴,还都是在家里办。

大夏天的,不用棚子。

就摆到院子里。

菜都是自家做。

提前半个月就得开始准备。

提前两三天,贾敏就带着海红每天回去帮着洗菜切菜备菜了。

这种场合,黛玉是帮不上忙的。

就是跟着吃吃喝喝。

喜宴当天,再怎么忙碌,也没她啥事儿。

到了晚上,客人都走了,剩下家里人聚在一起吃个团圆饭。也消化消化宴席没用完又不能常保存的菜。

孩子考出去了,当长辈的肯定要给喜钱的。

自己家里的人,没必要写在礼账上。

二舅是亲叔叔,给了五百。

贾敏是亲姑姑,也给五百。

在这种随大流都是二十,关系进的随五十的年头儿。五百,那真就是亲叔亲姑才给的数儿。

林二叔和林大姑都是写的礼账,一人一百。给贾敏做面子。

大舅很高兴,儿子出息了嘛!考上学了,等毕业一分配了工作,挣上工资,再把婚一结,这辈子就没啥要操心的。家里三个孩子,他算是完成三分之一的任务了。

“……我在县里面买了个院子,今年秋收过后就能搬过去。冬天能在城里窝冬。下学期,有福和小雪也给转学到县里上学了。”

大舅向家里人公布第二个喜讯。

能进城里,离开农村,是大喜事。

双喜临门。

大舅妈笑得含蓄,但是眼里掩不住的志得意满。

不用在农村年复一年的出苦力,修理地球,进城享福,谁不高兴呀!

“你们去你们的,我跟你爹可不去,动动腿都是钱,喝个水都得花钱,哪哪都不得劲儿,不去,不去……”

贾姥姥也是在户人家出身,年轻的时候别说县城,省城也是总去的,啥没见识过。一听大舅说让他们一起跟着进城,头摇得拨浪鼓似的,才不去呢。

大舅说那种小院子,是如今县城里最普遍的一条胡同进去,一家挨着一家的那种平房。前面门房,中间一个小院儿,后面堂屋。院墙、房子两侧的山墙都是与邻居共同。

门房两小间,进门厨房加厦屋,里间小炕算堂屋了。

主屋两大间,一样进门厨房,里间是个大点的堂屋,厨房后身还能隔出个小间来。

主屋三四十个平方,门房二十来平算大的。

转个身都费劲的地方。

有啥稀罕的?

上个厕所得穿整个胡同,恨不能走出二里地去。

哪有村子里宽绰,敞敞亮亮的。

才去受那个憋屈气。

贾姥爷是少爷出身,早年正经过过几年富贵日子,城里啥样儿是真享福,他小时候在县城上中学,可太知道了。

绝对不是大舅买那院子那样的。

他也不去。

俩老人这个态度,大舅都无奈了。“爹、娘,咋还老了老了要分家呢?”

自打结婚,老两口就没分出去过。

贾姥爷还摇头,“没要分家。将来还跟你们过,等你换大房子的吧。”

就这么直接!

二舅在边儿上对着大舅挤眼睛,笑呵呵的给老两口说呢,“那爹,你俩先跟我们过几年呗?长红他大舅跟别人合股,在一中隔壁整了块地,要盖楼。地基都打完了,来年春天就能完工交钥匙。我投了个一楼,一楼的没人买,便宜。投了个三室一厅的,一百一十平呢,住得开。你们先跟我们住呗?”

贾姥爷没直接说不去,“来年的事儿来年再说吧。”

明显还是不想去。

三室,他们老两口去了,俩孩子就得有一个跟着他们住,要不然就得把一个室隔成俩小屋给孩子住。咋都不方便。

就一样儿,冬天屋里有厕所,少遭罪。

可他们还没老到动不了的时候呢。

去了没进项,干啥都要钱,去了就是负担。

在家,把园子种上,又累不着他们,老两口吃不了的菜,俩儿子家的都能带出来。

不是挺好的。

贾姥姥就是这么说的。

事儿肯定是这么个事儿。

也是最方便的。

便是当儿子的不能说不养老,儿媳妇更不说了。

这时候,就得贾敏说话了。

“行啊,妈说的也对。老两口身体挺好的,种点菜又不是干不动。我离着近,见天儿回来看一眼,出不了事。大哥二哥你俩也别磨叽了,我大嫂二嫂还得整孩子,那进城了还能就在家待着啥也不干哪?完了再干活儿,再顾家,要累死谁?行了,行了,就这么着吧,也让我尽尽孝。”

大舅妈是老嫂子了,跟小姑子关系也一直好。抬手拍在贾敏胳膊上,“你这说的都是啥。咋还就累死我了?我还指着咱妈去给我做饭,我轻省些呢。”

贾敏就笑,“那你还是别轻省了,让咱妈轻省吧。”

她都这么说了,大舅妈再要坚持,好像指着老婆婆干活儿一样。

那大舅妈可不就得就着坡下驴,顺势接下嘛。

“行行行,听你的。爸妈,那我跟她二婶可就等着您二老的菜呢。咱夏天在村上住,冬天可得跟我们回城里的。”

二舅妈也是那个意思。

这个态度就很好了,老人乐意,儿媳妇高兴,儿子负担轻。

双赢的事情。

别说谁孝顺不孝顺,能让孩子抢的老人,就是最幸福的。

其实俩舅妈心里都明镜儿似的,他们进城了,来年的地肯定不会再种,都得给林大力贾敏两口种。那人家帮着照看老人了,地还能要钱吗?

他们两口子种着五六十亩地,还一多半都种菜,家里四个孩子,不累死也得累半死。

当老人的就是哪个过得不好惦记哪个。

留下来,还不是为了帮衬闺女一点?

最起来的,春种秋收的时候,帮着做做饭看看孩子,照看一下家里的牲畜能行吧?

他们两口子出去卖菜的时候,有老人在,家里四个闺女是不是不用惦记了?

明知道是这么回事儿,不但不能说,自家能帮衬的还得帮衬点儿。

把贾敏拉巴起来了,以后才能真省心呢。

两口子又不是不会过日子,认干的人,差不了。眼看着日子要翻过身了。

说句不好听的,等将来老人真老得动不了的时候,谁伺候能有闺女贴心贴肺?不指着闺女出钱,贾敏只看着哥嫂过去帮衬的份上多伺候伺候老人,自家能省多少心?

都是一家人,算那么清楚明白,谁多谁少的,还算什么亲戚了?

就这么着吧……